【功遂身退什么意思】“功遂身退”是一个源自《道德经》的成语,常被用来形容一个人在完成重大使命或取得显著成就后,选择主动退出、隐退江湖,不居功自傲。这个成语体现了道家思想中“无为而治”和“知足常乐”的理念。
一、
“功遂身退”出自《道德经》第九章:“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意思是:功业完成了,名声也有了,就应该悄然退隐,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做法。这一思想强调的是在成功之后保持谦逊、低调,避免因过度追求名利而导致祸患。
在中国古代,许多功臣如范蠡、张良等都曾实践过“功遂身退”的原则,他们不仅保全了自身,也避免了政治斗争带来的风险。
二、表格解析
| 概念 | 解释 |
| 出处 | 《道德经》第九章 |
| 字面意思 | 功业完成,名声达到,就应退隐 |
| 核心思想 | 成功后应淡泊名利,主动退让 |
| 哲学背景 | 道家思想,强调“无为”与“知足” |
| 适用对象 | 成功人士、领导者、有远见者 |
| 现实意义 | 避免权力斗争,保全自身,维护长远利益 |
| 历史例子 | 范蠡、张良、徐达(明朝开国功臣) |
三、延伸理解
“功遂身退”不仅是对个人行为的指导,也是一种处世智慧。它提醒人们在取得成就时,不应沉迷于权力与名誉,而应懂得适时放手,以保持内心的平静与生活的平衡。
在现代社会,这种思想同样具有现实意义。无论是职场、创业还是人生规划,“功遂身退”都能帮助人们避免盲目扩张,从而更从容地面对未来的变化与挑战。
结语
“功遂身退”是一种深邃的人生智慧,它倡导的不仅是成功后的退让,更是对生命本质的尊重与对自然规律的顺应。学会在适当的时候“退”,才能走得更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