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屡教不改的意思】“屡教不改”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多次被教育、劝告或惩罚后,仍然不改正自己的错误行为。这个成语常带有批评的意味,强调的是顽固不化、执迷不悟的态度。
在日常生活中,“屡教不改”可以用于描述学生、员工,甚至是成年人的行为表现。它不仅表达了对错误行为的不满,也反映出对改变的失望。
成语“屡教不改”解析表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屡教不改 |
拼音 | lǚ jiào bù gǎi |
结构 | 联合式 |
出处 | 出自《明史·王廷陈传》:“其人屡教不改,终无悛心。” |
释义 | 多次被教导或惩罚仍不改正错误行为。 |
近义词 | 固执己见、屡劝不听、死不悔改 |
反义词 | 悔过自新、知错就改、幡然醒悟 |
用法 | 多用于批评或指责他人的行为,语气较重 |
感情色彩 | 贬义词 |
使用场景 | 教育、管理、家庭、职场等场合中对顽固行为的评价 |
总结
“屡教不改”是一个具有明显贬义色彩的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在多次被纠正后仍不改变错误行为。它不仅反映了行为上的顽固性,也体现出说话者对其行为的不满与无奈。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具体语境合理使用,避免过度指责他人,同时也要注意自身是否具备“屡教不改”的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