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婵娟指的是什么】“婵娟”一词在中文中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常被用于诗词、文学作品中,尤其在描写月亮或女子容貌时较为常见。它不仅是一个词语,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蕴。下面将从多个角度对“婵娟”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清晰展示其含义与用法。
一、
“婵娟”最早见于《楚辞·九章·思美人》:“芳与泽其杂糅兮,羌芳华自中出。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羌声近而远志兮,望不及而心伤。”这里的“婵娟”形容女子姿态美好,后逐渐演变为形容月亮的代称。
在古诗词中,“婵娟”多用来指代明月,如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里的“婵娟”即为月亮的美称,象征着团圆、思念与美好。
此外,“婵娟”也常用于形容女子的美丽与气质,如“婵娟女子”、“婵娟容颜”等,表达对女性外貌或风姿的赞美。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词义来源 | 出自《楚辞》,原指女子姿态美好 |
常用含义 | 1. 指月亮(如“千里共婵娟”) 2. 形容女子美貌或风姿 |
文学出处 | - 《楚辞·九章·思美人》 -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
文化象征 | 团圆、思念、美好、柔美 |
现代用法 | 多用于诗词、文学作品中,较少口语使用 |
常见搭配 | 婵娟月、婵娟容、婵娟女子、共婵娟 |
三、结语
“婵娟”一词虽简短,却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寄托。无论是作为月亮的代称,还是对女子美貌的赞美,它都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对自然与人性美的深刻理解。在现代汉语中,虽然使用频率不高,但在文学创作中仍具有独特的美感和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