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姹紫嫣红出自哪首古诗】“姹紫嫣红”是一个常见的成语,形容花的颜色鲜艳美丽,常用来比喻色彩艳丽的景象或事物。它最早出自哪首古诗?这是许多人感兴趣的问题。下面将通过总结和表格的形式,为大家详细解答。
一、
“姹紫嫣红”这个成语出自宋代诗人程颢的《春日偶成》。原句为:“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虽然诗中并没有直接出现“姹紫嫣红”,但后人根据诗中描绘的春日美景,将其引申为“姹紫嫣红”,用来形容春天百花盛开的绚丽景象。
不过,也有学者指出,“姹紫嫣红”在古代文学中常被用于描写花的艳丽色彩,其来源可能更早,如唐代或更早的诗词中已有类似表达。但就明确出处而言,普遍认为是程颢的这首诗。
二、表格展示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名称 | 姹紫嫣红 |
| 出处 | 宋代程颢《春日偶成》 |
| 原诗句 |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未直接出现“姹紫嫣红”) |
| 含义 | 形容花的颜色鲜艳美丽,多用于描写春天繁花似锦的景象 |
| 引申用法 | 比喻色彩丰富、绚丽多彩的事物或景象 |
| 文学背景 | 原诗写的是春日的宁静与闲适,后人将其意境扩展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
| 学术观点 | 有学者认为该词可能源于更早的诗歌,但公认出处为程颢《春日偶成》 |
三、结语
“姹紫嫣红”作为形容花色美丽的成语,虽非直接出自某一首古诗,但其文化意象与宋代程颢的《春日偶成》密切相关。它不仅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美的欣赏,也反映了汉语中成语与诗词之间深厚的联系。了解成语的出处,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的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