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物是什么意思】“方物”是一个汉语词语,常见于古代文献或地方志中。它通常指某一地区特有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物品,尤其是指当地出产的特产、土产或名贵物品。在不同语境下,“方物”可能有不同的含义,但总体上都与地域性有关。
一、
“方物”原意是指某一地区特有的物品,多用于古代文献中,表示该地的特产或名贵之物。它不仅包括自然产物,如水果、药材、矿产等,也包括手工艺品、文化产品等。在古代,方物常作为贡品或礼品,具有一定的社会和文化意义。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词义 | 某一地区特有的物品,多指特产或名贵之物 |
来源 | 常见于古代文献、地方志、诗词等 |
类型 | 自然产物(如水果、药材)、手工艺品、文化产品等 |
用途 | 作为贡品、礼品、贸易商品等 |
历史背景 | 古代官府或贵族常以方物作为礼物或贡品,体现地域特色 |
现代用法 | 现代较少使用,但在文学、研究中仍有引用 |
相关词语 | 方产、土产、特产、贡品 |
三、延伸说明
“方物”一词最早出现在《后汉书》《晋书》等史书中,用于描述各地的特产。例如,《后汉书·西域传》中有“敦煌有文木,其色青黑,可以为杖,谓之‘方物’”。这说明“方物”最初是专指某种特定地区的独特物品。
在宋代以后,“方物”逐渐成为一种文化符号,不仅指实物,也象征着地方文化的独特性。许多地方志中都会专门列出“方物”部分,介绍本地的特产和名产。
四、结语
“方物”虽非现代常用词汇,但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了解“方物”的含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的经济、文化以及地域特色。对于研究地方文化、民俗传统的人来说,它仍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