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夜三更的意思解释】“半夜三更”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描述深夜时分,即晚上11点到凌晨1点之间。这个词语源于古代的时辰划分,具有浓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
一、意思总结
“半夜三更”字面意思是“半夜的第三个更次”,在古代夜间有“五更”之说,每更约两小时。其中,“三更”大约对应现代时间的23点至凌晨1点,因此“半夜三更”泛指深夜时分,多用于形容人熬夜、夜深人静或发生突发事件的时间段。
二、详细解释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半夜三更 |
拼音 | bàn yè sān gēng |
出处 | 出自古代的时辰制度,最早见于《宋史·职官志》等文献 |
含义 | 指深夜时分,即晚上11点至凌晨1点左右 |
用法 | 多用于描写夜晚活动、事件发生的时间,如“半夜三更突然传来敲门声” |
近义词 | 深更半夜、夜半时分、子时前后 |
反义词 | 日上三竿、天光大亮、清晨时分 |
使用场景 | 文学作品、日常口语中,强调时间的特殊性与神秘感 |
三、文化背景
在中国古代,夜晚被划分为五个“更次”,从戌时(19:00-21:00)开始,依次为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其中,“三更”是夜最深的时候,也是人们最容易感到孤独、恐惧或发生意外的时刻。因此,“半夜三更”不仅是一个时间概念,也带有一种文化象征意义。
四、常见用法举例
- “他半夜三更还在加班,真是辛苦。”
- “半夜三更听到奇怪的声音,吓得我睡不着。”
- “这事儿发生在半夜三更,真是让人摸不着头脑。”
五、结语
“半夜三更”不仅是时间的表达,更是文化与语言结合的产物。它承载了古人对时间的感知,也反映了人们对深夜的独特情感。在现代生活中,虽然我们不再依赖“更次”来计时,但这一成语依然活跃在我们的语言中,成为描述深夜情境的经典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