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嗟来之食成语故事】“嗟来之食”是一个源自古代的成语,用来形容别人用轻蔑或侮辱的态度给予的施舍。这个成语背后有一个令人深思的故事,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尊严和人格的重视。
成语出处
“嗟来之食”最早见于《礼记·檀弓下》中的一则故事。讲述的是一个饥民在饿得奄奄一息时,因拒绝接受带有侮辱性的食物而宁死不屈的事迹。
故事梗概
春秋时期,齐国发生了一场大饥荒。一位名叫黔敖的人,在路上遇到了一个饥饿的穷人。他看到那人脸色苍白、步履维艰,便拿出食物,一边喊着“嗟,来食!”一边递了过去。然而,这位穷人却坚决地拒绝了这份食物,并说:“我就是因为不吃‘嗟来之食’才落到今天这个地步的。”
这句话表达了他对尊严的坚持,也揭示了当时社会中对施舍者态度的敏感与反感。
成语含义
“嗟来之食”现在常用来比喻那些带有侮辱性或轻视意味的施舍,强调一个人在面对不尊重时应保持自尊和骨气,而不是为了生存而低声下气地接受。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嗟来之食 |
出处 | 《礼记·檀弓下》 |
故事背景 | 春秋时期齐国饥荒,黔敖对饥饿者施舍但带有侮辱性 |
故事人物 | 黔敖(施舍者)、饥民(被施舍者) |
故事核心 | 饥民拒绝带有侮辱性的食物,维护自身尊严 |
成语含义 | 指带有轻蔑或侮辱性质的施舍 |
现代应用 | 多用于批评那些以高高在上姿态给予帮助的行为 |
启示 | 强调尊严的重要性,提醒人们在面对不公时应坚守自我 |
通过这个成语故事,我们不仅了解了一个历史典故,更从中领悟到做人要有骨气、有尊严的道理。在现代社会,虽然物质条件大大改善,但“嗟来之食”的精神依然值得我们深思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