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0到140岁,古人对年龄的雅称有哪些】在中国古代,人们对年龄的称呼不仅讲究,还充满诗意和文化内涵。这些雅称往往与人生阶段、社会地位或精神境界密切相关,体现了古人对生命的尊重与理解。以下是对从0岁到140岁之间,古人常用的一些年龄雅称的总结,并附上表格以方便查阅。
一、年龄雅称概述
在古代,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称谓,有些是根据生理特征来命名,如“襁褓”、“垂髫”等;有些则根据社会角色或心理状态来命名,如“弱冠”、“而立”等。这些称谓不仅具有文学色彩,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观念和文化传统。
随着年龄的增长,古人对人生的感悟也愈加深刻,因此一些雅称也带有哲理意味,比如“耄耋”、“期颐”等,表达了对长寿的祝福和敬仰。
二、0至140岁年龄雅称表
年龄 | 雅称 | 说明 |
0岁 | 襁褓 | 婴儿刚出生时用布包裹,指婴儿时期 |
1岁 | 孺子 | 初生之子,泛指幼年 |
2岁 | 童子 | 小孩,尚未成年 |
3岁 | 束发 | 古代男子成童时开始束发,表示成长 |
4岁 | 总角 | 小孩将头发分成两个髻,形似“总”字 |
5岁 | 龙钟 | 形容年幼体弱,也可用于年老 |
6岁 | 童蒙 | 幼年读书阶段 |
7岁 | 童子 | 同上 |
8岁 | 童稚 | 幼年儿童 |
9岁 | 九龄 | 九岁,古称“九龄” |
10岁 | 豆蔻 | 女子十三四岁,常用来形容少女 |
11岁 | 童子 | 同上 |
12岁 | 童子 | 同上 |
13岁 | 豆蔻年华 | 女子十三四岁,青春美好时期 |
14岁 | 舞勺之年 | 古代男子十四岁开始学习礼仪 |
15岁 | 及笄 | 女子十五岁,举行“及笄礼”,象征成年 |
16岁 | 舞象之年 | 男子十六岁,开始学习武艺 |
17岁 | 弱冠 | 男子二十岁前称为“弱冠”,但有时也用于十七岁 |
18岁 | 弱冠 | 同上 |
19岁 | 弱冠 | 同上 |
20岁 | 弱冠 | 男子二十岁正式成年,称为“弱冠” |
21岁 | 弱冠 | 同上 |
22岁 | 弱冠 | 同上 |
23岁 | 弱冠 | 同上 |
24岁 | 弱冠 | 同上 |
25岁 | 而立 | 三十岁前称为“而立”,意为立身之道 |
26岁 | 而立 | 同上 |
27岁 | 而立 | 同上 |
28岁 | 而立 | 同上 |
29岁 | 而立 | 同上 |
30岁 | 而立 | 三十岁,意为人生有所成就 |
31岁 | 不惑 | 四十岁前称为“不惑”,意为明白事理 |
32岁 | 不惑 | 同上 |
... | ... | ... |
40岁 | 不惑 | 四十岁,意为通达事理,不再迷惑 |
41岁 | 不惑 | 同上 |
... | ... | ... |
50岁 | 知天命 | 五十岁,意为了解天命,顺其自然 |
51岁 | 知天命 | 同上 |
... | ... | ... |
60岁 | 花甲 | 六十岁,因六十干支循环一次,故称“花甲” |
61岁 | 花甲 | 同上 |
... | ... | ... |
70岁 | 七旬 | 七十岁,称为“七旬” |
71岁 | 七旬 | 同上 |
... | ... | ... |
80岁 | 耄耋 | 八十岁,亦可指八十以上老人 |
81岁 | 耄耋 | 同上 |
... | ... | ... |
90岁 | 期颐 | 九十岁,意为“期待百年”,寓意长寿 |
91岁 | 期颐 | 同上 |
... | ... | ... |
100岁 | 期颐 | 百岁,称为“期颐” |
110岁 | 期颐 | 同上 |
... | ... | ... |
120岁 | 桑榆 | 表示晚年,也可用于高寿者 |
130岁 | 桑榆 | 同上 |
140岁 | 老寿星 | 对超百岁老人的尊称 |
三、结语
古人对年龄的雅称不仅是语言艺术的体现,更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称谓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文化的积淀和对生命的敬畏。如今,虽然现代社会中我们更多使用数字来表示年龄,但了解这些古老的雅称,仍能让我们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