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风丧胆是什么意思】“闻风丧胆”是一个汉语成语,用来形容人在听到某种消息或看到某种情况后,感到极度恐惧和害怕,甚至吓得失去勇气。这个成语常用于描述敌人或对手在面对强大的力量时的反应,也常用于文学作品中增强表达效果。
一、成语解释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闻风丧胆 |
拼音 | wén fēng sàng dǎn |
出处 | 《左传·僖公十五年》:“晋侯使谓之曰:‘子虽不豫,其父死于外,吾无以报之。’对曰:‘臣闻风丧胆,不敢与君敌。’” |
含义 | 听到风声就吓破了胆,形容非常害怕 |
用法 | 多用于书面语,常作谓语、定语 |
近义词 | 胆战心惊、望而生畏、闻风而逃 |
反义词 | 面不改色、临危不惧、无所畏惧 |
二、使用场景举例
场景 | 示例句子 |
描述敌人害怕 | 敌军一听说我军主力到来,便闻风丧胆,纷纷溃逃。 |
形容人胆小 | 他听到一点动静就闻风丧胆,根本不敢出门。 |
文学描写 | 城门一开,守军闻风丧胆,毫无斗志。 |
三、常见误用
1. 误解为“听到风声就跑”
实际上,“闻风丧胆”强调的是“害怕”,而不是“逃跑”。虽然有时两者可以连用,但重点不同。
2. 用于正面人物
一般用于负面角色(如敌人、坏人)的反应,若用于正面人物,容易引起歧义。
3. 搭配不当
“闻风丧胆”不能与“逃跑”等动词直接搭配,应保持其形容词性质。
四、总结
“闻风丧胆”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表达了极度恐惧的心理状态。它常用于描述敌人或对手在面对强大势力时的退缩与恐惧。在使用时应注意语境和搭配,避免误用。通过了解它的出处、含义和用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运用这一成语,提升语言表达的丰富性和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