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垆卖酒典故指的是哪位】“当垆卖酒”是一个源自古代的典故,常用来形容女子在酒肆中卖酒的情景。这个典故最早出自《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讲述的是西汉著名文学家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下面将对这一典故进行简要总结,并以表格形式展示相关人物和背景信息。
一、典故简介
“当垆卖酒”原意是指在酒坛前卖酒,后来引申为女子在酒馆中操持生意或从事与酒相关的活动。这一典故背后的故事非常有名,涉及才子佳人、爱情与自由意志的冲突。
在汉代,司马相如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而卓文君则是蜀地富豪卓王孙的女儿。两人因琴声结缘,私奔后生活贫困,为了维持生计,他们开了一家酒馆,由卓文君亲自在酒垆(即酒坛)前卖酒,司马相如则负责打理其他事务。
这段经历被后人传颂,成为才子佳人爱情故事的经典之一,“当垆卖酒”也因此成为文学中一个富有诗意的意象。
二、人物及背景一览表
人物 | 身份 | 事迹 | 典故出处 |
司马相如 | 西汉文学家 | 才华横溢,与卓文君私奔 |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
卓文君 | 蜀地富豪之女 | 与司马相如私奔,当垆卖酒 |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
当垆卖酒 | 行为描述 | 女子在酒馆中卖酒 | 汉代民间风俗与文学典故 |
三、总结
“当垆卖酒”这一典故主要指的是卓文君。她不仅是一位出身富贵的女子,更是一位敢于追求真爱、勇于面对生活的女性。她的行为体现了古代女性在爱情与生活中的独立精神,也使得“当垆卖酒”成为一个充满浪漫与坚韧的文化符号。
通过这一典故,我们不仅能了解到古代社会的某些风貌,也能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对于爱情与自由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