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中双重括号的用法】在日常公文写作中,括号是常用的标点符号之一,用于补充说明、解释或注释正文内容。但在实际使用中,有时会遇到“()”和“〔〕”同时出现的情况,即所谓的“双重括号”。这种用法虽然不常见,但在某些特定场合下具有明确的功能和规范。
本文将对公文中双重括号的用法进行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其区别与适用场景。
一、双重括号的定义
在公文中,“()”通常称为“小括号”,而“〔〕”则称为“方括号”。两者均可用于标注补充信息,但根据《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及相关规范,它们的使用有明确的区别。
二、双重括号的用途对比
| 括号类型 | 作用 | 使用场景 | 示例 |
| () | 用于对正文内容进行解释、说明或补充 | 一般性补充说明,如时间、地点、人物等 | 会议于2024年5月(星期三)召开。 |
| 〔〕 | 用于正式文件中的编号、条款、附件等标识 | 多用于正式文件结构中,如条文编号、附件编号等 |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13条〔1〕规定。 |
三、双重括号的使用原则
1. 避免混用:在正式公文中,应尽量避免在同一段落或同一内容中混用两种括号,以免造成理解混乱。
2. 区分功能:小括号多用于非正式或辅助说明,而方括号则用于正式文件的结构化标识。
3. 符合规范:应参照《党政机关公文格式》(GB/T 9704-2012)等相关标准,确保格式统一、规范。
四、注意事项
- 在撰写公文时,应优先使用一种括号,避免混淆。
- 对于涉及法律、法规、政策等内容,建议使用方括号进行引用,以体现正式性和权威性。
- 若需同时使用两种括号,应确保逻辑清晰,层次分明,避免读者误解。
五、结语
公文中双重括号的使用虽不频繁,但掌握其区别与用法有助于提升公文的专业性和规范性。在实际工作中,应结合具体情境合理选择括号类型,确保信息传达准确、清晰。
如需进一步了解公文写作技巧或相关规范,可参考《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及《党政机关公文格式》等官方文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