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兼济天下穷独善其身的原句和解释】“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一句广为流传的中国古语,出自《孟子·尽心上》。这句话表达了儒家思想中关于个人在不同境遇下应如何处世的态度,既有理想主义的追求,也有现实主义的智慧。
一、原文出处
原文:
>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出处:
《孟子·尽心上》
二、逐句解释
原句 | 解释 |
达则兼济天下 | 当一个人仕途通达、地位显赫时,应以仁爱之心帮助他人,造福社会,实现人生价值。 |
穷则独善其身 | 当一个人处境艰难、不得志时,应修养自身品德,保持清白操守,不随波逐流。 |
三、整体含义总结
这句话体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人格追求。它强调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或社会地位下,应有不同的责任与担当:
- “达”:指仕途顺利、功成名就,此时应积极入世,承担社会责任,帮助百姓。
- “穷”:指失意落魄、不得志,此时应注重自我修养,坚守道德底线,不因环境改变而丧失本心。
这种思想不仅是一种人生哲学,也反映了古代士人面对命运起伏时的处世态度。
四、现代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对于成功者而言,应具备社会责任感,回馈社会;
- 对于普通人而言,在逆境中也要保持正直、勤奋,不断提升自我。
这不仅是对个人品格的要求,也是对社会和谐发展的期望。
五、表格总结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孟子·尽心上》 |
原文 |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
词语解释 | 达:仕途通达;穷:困顿失意;独善其身:修养自身;兼济天下:助人济世 |
核心思想 | 在不同境遇下,应有不同的处世态度 |
现代意义 | 强调责任感与自我修养并重 |
通过理解这句话,我们不仅能更深入地认识中国古代士人的精神世界,也能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社会中,找到一种平衡自我与社会关系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