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中危有哪些意思】在古汉语中,“危”是一个常见的字,其含义丰富,根据语境不同,可以表示多种意义。为了更好地理解“危”的用法和含义,本文将从常见义项出发,结合例句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清晰展示。
一、
“危”在古文中有多种含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危险、危急:指情况紧急、存在危险,常用于描述局势或处境。
2. 高、险峻:形容山势陡峭、位置高耸,多用于自然景观或建筑。
3. 端正、正直:有时引申为行为正直、态度严谨。
4. 通“威”:与“威”相通,表示威严、威势。
5. 通“危”(音同):在某些方言或古音中,可能读作“wēi”,与“威”意义相近。
此外,“危”也常用于人名、地名或特定词语中,如“危言”、“危行”等,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
二、表格展示
| 序号 | 含义 | 释义说明 | 例句/出处 |
| 1 | 危险、危急 | 指处境危险、形势紧迫 | 《左传·僖公十五年》:“国危矣。” |
| 2 | 高、险峻 | 形容山势高而险,或位置高耸 | 《诗经·小雅·车辖》:“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
| 3 | 正直、端正 | 引申为行为正直、态度严肃 | 《论语·宪问》:“君子不器。”(虽无“危”字,但有类似用法) |
| 4 | 威严、威势 | 通“威”,表示威严、气势 |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怒曰:‘此沛公之‘危’也。’” |
| 5 | 通假字 | 在某些情况下通“威”,读音相同 | 《汉书·霍光传》:“危言以激怒。” |
三、结语
“危”在古文中是一个多义字,具体含义需结合上下文判断。无论是表达危险、高险,还是引申为正直、威严,都体现了古人对语言的精细运用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了解这些含义,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古文内容,提升阅读和写作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