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头翁鸟的资料】白头翁鸟,学名 Pycnonotus sinensis,是常见的鸣禽之一,广泛分布于中国、东南亚及部分南亚地区。其外形特征明显,叫声清脆悦耳,常被人们视为吉祥的象征。以下是对白头翁鸟的基本资料总结。
一、基本资料总结
白头翁鸟属于雀形目,鹎科,是一种体型中等的鸟类,体长约为18-22厘米。它们的羽毛以灰褐色为主,头部为白色,因此得名“白头翁”。雄性与雌性的外观差异不大,但雄性的叫声更为响亮且富有节奏感。
白头翁鸟主要栖息在低海拔的森林、灌木丛、果园以及城市公园等环境中,适应性强,对人类活动有一定的容忍度。它们以果实、种子、昆虫和花蜜为食,是重要的传粉者和种子传播者。
繁殖期多在春季,雌鸟通常每窝产卵3-5枚,孵化期约14天。雏鸟出生后由双亲共同喂养,大约2-3周后便可离巢。
由于其活泼好动、叫声悦耳,白头翁鸟常被人们饲养作为宠物,但在野外仍保持自然种群,数量较为稳定。
二、白头翁鸟关键信息表格
项目 | 内容 |
中文名 | 白头翁鸟 |
学名 | Pycnonotus sinensis |
分类 | 鸟纲,雀形目,鹎科 |
体长 | 18-22 厘米 |
体重 | 约 30-40 克 |
外观特征 | 灰褐色羽毛,头部白色,尾羽较短 |
栖息地 | 森林、灌木丛、果园、城市公园等 |
食性 | 杂食性(果实、种子、昆虫、花蜜) |
繁殖季节 | 春季 |
繁殖方式 | 卵生,每窝3-5枚 |
孵化期 | 约14天 |
保护等级 | 无危(IUCN) |
习性 | 群居、鸣叫频繁、适应力强 |
三、小结
白头翁鸟是一种常见且广受欢迎的鸟类,不仅因其独特的外貌和悦耳的鸣叫而受到喜爱,还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无论是野生环境还是家庭饲养,它都展现出较强的适应能力与生存智慧。了解它的生态习性和保护现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与自然和谐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