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书长不达】“寄书长不达”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春望》一诗,原句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其中,“家书抵万金”表达了战乱中一封家书的珍贵,而“寄书长不达”则进一步说明了在战乱或交通不便的情况下,书信往往无法顺利送达。
这一诗句不仅反映了古代通信条件的落后,也揭示了人们在动荡年代对亲情、友情的深切牵挂与无奈。随着时代的发展,虽然现代通信技术已极大改善了信息传递的效率,但“寄书长不达”的情感内核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寄书长不达”源于杜甫的《春望》,表现了战乱时期书信难传的困境。它不仅是对当时社会状况的真实写照,也体现了人们对信息传递的渴望与无助。尽管现代通信手段已极大便利,但这种情感共鸣仍然存在。
表格展示:
| 项目 | 内容 |
| 出处 | 杜甫《春望》 |
| 原文 |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
| 含义 | 战乱中书信难以送达,表达对亲人思念和无奈 |
| 现代意义 | 反映信息传递的重要性,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 |
| 当代对比 | 现代通信技术(如手机、网络)极大提高了信息传递效率 |
| 情感内核 | 对亲情、友情的珍视,以及对沟通障碍的无奈 |
| 文化影响 | 成为后世文学中表达离别、思乡的重要意象 |
通过“寄书长不达”,我们不仅看到了古代人的生活状态,也感受到人类共通的情感需求。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始终是心灵深处最柔软的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