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本什么源的成语10个】在汉语中,有很多成语是“什么本什么源”的结构,这类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事物的根本或起源,具有一定的哲理性和文化内涵。以下是10个符合“什么本什么源”结构的成语,并附上简要解释和出处。
一、
“什么本什么源”的成语结构,常用于表达对事物本质、根源的探讨。这些成语多出自古代典籍或文学作品,具有较强的文学性和思想性。它们不仅丰富了汉语表达方式,也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社会、人生等多方面的思考。以下列出10个常见的此类成语,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
二、表格展示
序号 | 成语 | 解释 | 出处/来源 |
1 | 本末倒置 | 比喻把主要和次要的关系弄颠倒了。 | 《后汉书·王符传》 |
2 | 追本溯源 | 探究事物的根源。 | 《左传·昭公十五年》 |
3 | 原形毕露 | 本来面目完全暴露出来。 | 《红楼梦》 |
4 | 本色当行 | 指人的本色或特长发挥得当。 | 《明史·李贤传》 |
5 | 本分守己 | 指人安守自己的本分,不越轨。 | 《红楼梦》 |
6 | 本真不二 | 表示真实、纯粹,不虚伪。 | 佛教术语 |
7 | 本心未改 | 指内心没有改变,保持原来的真诚。 | 古代文人常用表达 |
8 | 本源不清 | 指事情的起因不明,难以理解。 | 现代口语或文学作品 |
9 | 本体论 | 哲学概念,指事物的本质或存在方式。 | 西方哲学引入 |
10 | 本末之分 | 指主次关系或根本与枝节的区别。 | 《荀子·儒效》 |
三、结语
以上10个“什么本什么源”的成语,涵盖了从哲学到日常用语的广泛范围。它们不仅体现了汉语的丰富性,也展示了古人对世界认知的深刻思考。在学习和使用这些成语时,应注意其语境和含义,以达到准确表达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