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濡以沫出自】“相濡以沫”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典籍的成语,常用来形容在困境中互相扶持、共度难关的情感。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庄子·大宗师》中,原意是比喻人在困苦时彼此帮助,虽然方式可能不够优雅,但却是最真实的情感表达。
一、
“相濡以沫”出自《庄子·大宗师》,原文为:“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意思是:当泉水干涸后,鱼儿们被困在陆地上,它们用口中的湿气相互滋润,用唾液互相湿润,这样的互助虽显艰难,却比各自独自挣扎要好得多。然而,这种依赖反而不如在广阔的江河中彼此忘记对方来得自在。
这一典故后来被广泛引用,成为表达夫妻或朋友之间在逆境中相互扶持、不离不弃的象征。尽管“相濡以沫”常被用于正面情感表达,但也有人认为它带有无奈和被动的意味,反映了人在困境中的挣扎。
二、表格展示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名称 | 相濡以沫 |
| 出处 | 《庄子·大宗师》 |
| 原文出处 |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
| 字面意思 | 鱼在干涸的陆地上,用湿气和唾液互相滋润 |
| 引申含义 | 在困境中互相扶持、共度难关 |
| 现代用法 | 表达夫妻、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
| 文化内涵 | 反映了人与人之间在苦难中的互助精神 |
| 争议点 | 有人认为其带有被动、无奈的意味 |
三、结语
“相濡以沫”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体现。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困难时,不要忽视身边人的支持与陪伴。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真正的感情往往是在风雨中愈加坚定。而它的出处也让我们更加了解古代哲学思想对现代生活的深远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