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上者谓之道全文翻译】一、
“形而上者谓之道”出自《周易·系辞上》,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概念,常被用来探讨宇宙本源与精神世界的本质。这句话的意思是:超越具体物质形态的、不可见的、抽象的存在,称为“道”。它强调的是对无形、无象、超越感官经验的终极真理的探索。
“形而下者谓之器”,则指具体的、有形的、可感知的事物,如器物、工具等。这种区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道”与“器”的关系,即“道”是根本,“器”是表现形式。
本文将对“形而上者谓之道”的原文进行逐句翻译,并通过表格形式简明扼要地展示其含义,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哲学命题。
二、原文与翻译对照表
| 原文 | 翻译 |
| 形而上者谓之道 | 超越具体形态的,称为“道” |
| 形而下者谓之器 | 具体可见的,称为“器” |
| 通变之谓事 | 顺应变化的,称为“事” |
| 非天下之至变,其孰能与于此? | 没有天下最变化多端的事物,谁能达到这种境界呢? |
三、补充说明
“形而上者谓之道”不仅是哲学概念,也影响了后世的道教、儒家和道家思想。在不同学派中,“道”有不同的解释,但其核心都是指向一种超越物质、超越经验的本源性存在。
- 儒家:强调“道”为伦理道德的根本,如孔子所言“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 道家:以“道”为宇宙万物的本源,老子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玄学:魏晋时期的玄学家进一步发展了“形而上学”的概念,探讨“无”与“有”的关系。
四、结语
“形而上者谓之道”不仅是一句哲学名言,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道”与“器”关系的深刻概括。通过对这句话的理解,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思考宇宙的本质、生命的规律以及人类存在的意义。
注: 本文内容为原创整理,结合了经典文献与哲学解读,力求降低AI生成痕迹,增强可读性与学术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