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男子发型名称】在中国古代,男子的发型不仅是个人形象的一部分,更是一种身份、地位和文化的象征。不同朝代的男子发型风格各异,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尚和审美观念。以下是对古代男子常见发型名称的总结与分类。
一、古代男子常见发型名称总结
1. 束发
是最普遍的一种发型,指将头发向上束起,通常用发带或发簪固定。在汉代及以后,成为士人、官员的标准发型。
2. 髻
指将头发盘成一个发髻,多用于正式场合或特定身份的人。如“总角”、“垂髫”等是儿童时期的发型,而成年男子则有“高髻”、“圆髻”等。
3. 冠发
在佩戴帽子时,头发被整理成特定形状,称为“冠发”。这种发型多见于贵族和官员,强调庄重与威严。
4. 辫发
主要见于北方游牧民族,如匈奴、鲜卑等,男性常将头发编成辫子,便于骑射和战斗。
5. 剃发
指将头发全部剃去,常见于僧侣、道士或某些特殊时期(如清朝初期强制剃发易服)。
6. 披发
头发自然下垂,不加束扎,多见于少数民族或隐士,体现一种自由洒脱的形象。
7. 堕马髻
唐代流行的一种女性发型,但部分男子也有类似造型,显得潇洒不羁。
8. 博鬓
魏晋时期流行的发型,两侧头发向后梳,形成蓬松的鬓角,极具时代特色。
9. 巾帼
虽为女子所戴,但在某些情况下,男子也会佩戴头巾,形成独特的风格。
10. 结发
古代婚礼中的一种仪式,男女双方将头发结在一起,象征夫妻恩爱。
二、古代男子发型名称一览表
| 发型名称 | 朝代 | 特点 | 适用人群 |
| 束发 | 汉代以后 | 头发向上束起,简洁大方 | 士人、官员 |
| 髻 | 汉至明清 | 头发盘成髻,形式多样 | 成年男子 |
| 冠发 | 周至清代 | 戴帽时整理的发型 | 贵族、官员 |
| 辫发 | 北方游牧民族 | 头发编成辫子 | 游牧民族 |
| 剃发 | 清初 | 全部剃去,象征服从 | 普通百姓 |
| 披发 | 少数民族、隐士 | 头发自然下垂 | 少数民族、隐士 |
| 堕马髻 | 唐代 | 头发自然下垂,略带卷曲 | 女性为主,个别男子 |
| 博鬓 | 魏晋 | 两侧头发后梳,蓬松 | 贵族、文人 |
| 巾帼 | 古代 | 头巾装饰,非专用 | 女性为主,少数男子 |
| 结发 | 古代 | 婚礼仪式中的发型 | 新婚夫妇 |
三、总结
古代男子的发型不仅体现了个人的审美取向,也反映了社会等级、文化背景以及时代变迁。从束发到辫发,从冠发到披发,每一种发型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了解这些发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的生活方式与文化风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