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是什么意思】一、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出自《论语·述而》,是孔子对学习方法和教育态度的深刻阐述。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一个人只能举出一个例子(或一种情况),却不能由此推知其他类似的情况(即“三隅”),那么就不再重复教他了。
这句话强调的是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以及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理解与迁移能力。如果学生无法将已学的知识应用到其他情境中,说明其学习效果不佳,教师则不必再重复讲解。
二、表格解析:
原句 |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出处 | 《论语·述而》 |
字面意思 | 举出一个角落,不能由此推知另外三个角落,就不重复教了 |
深层含义 | 强调“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若不能触类旁通,就不值得再教 |
教育意义 |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理解力与迁移能力;学习不应只停留在表面 |
现代启示 | 鼓励学生主动思考、灵活运用知识;避免死记硬背 |
三、延伸理解:
这句话不仅是孔子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要求,也反映了他对教学方式的重视。他认为,真正的教育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引导学生通过一个例子去理解更多、更广的知识。如果学生缺乏这种能力,即使反复讲解,也难以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因此,“举一反三”不仅是学习的方法,更是判断学习成效的标准之一。它提醒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不断思考、归纳、推理,才能真正掌握知识的本质。
四、结语: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不仅是古代教育智慧的体现,也为现代学习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它鼓励我们在学习中不仅要掌握知识,更要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迁移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