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为保障饮用水安全,防止水源污染,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国家及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关于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污染防治管理规定。这些规定明确了水源保护的范围、管理责任、污染防治措施以及违法行为的处罚机制等重要内容。以下是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的核心内容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呈现关键信息。
一、主要
1. 适用范围
本规定适用于全国范围内所有划定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区域,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水源。
2. 保护区划分
根据水质要求和环境风险程度,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通常分为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和准保护区。不同级别保护区的管理要求和限制措施有所不同。
3. 管理责任
地方政府是饮用水水源保护的第一责任人,负责制定并实施保护方案。环保、水利、卫生等部门协同配合,形成监管合力。
4. 污染防治措施
包括禁止或限制排污行为、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控制工业污染源、规范旅游开发活动等,确保水源不受污染。
5. 监测与预警
建立水质监测体系,定期开展水质检测,对异常情况进行预警和应急处理。
6. 法律责任
对违反规定的单位和个人,依法给予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关键内容对比表
| 项目 | 内容说明 |
| 适用范围 | 全国范围内划定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地表水、地下水) |
| 保护区分类 | 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准保护区 |
| 管理主体 | 地方政府负总责,环保、水利、卫生等多部门协作 |
| 禁止行为 | 禁止排放污染物、建设排污口、从事可能污染水源的活动 |
| 重点防控领域 | 工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生活污水、旅游开发等 |
| 监测制度 | 建立水质监测网络,定期发布水质报告 |
| 应急响应 | 对突发性污染事件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减少危害 |
| 法律责任 | 违法行为将面临罚款、停产整顿、刑事追责等处罚 |
三、结语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是保障饮用水安全的重要法律依据。通过明确保护范围、落实管理责任、强化污染防治措施,能够有效预防和控制水源污染,提升饮用水质量,保障公众健康。各相关单位应严格遵守规定,共同守护“生命之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