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看成岭侧成峰侧远近高低各不同是什么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出自宋代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这句诗描绘了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座山时所看到的不同景象,形象地表达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那么,这句诗中提到的“山”到底是指哪一座山呢?
一、诗句出处与背景
苏轼在游览庐山后写下《题西林壁》,全诗如下:
> 横看成岭侧成峰,
> 远近高低各不同。
> 不识庐山真面目,
> 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不仅描绘了庐山的壮丽景色,也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即人若置身于某种情境之中,往往难以看清事物的全貌。
二、诗中“山”是哪座山?
根据诗句内容和历史背景,可以明确判断,诗中提到的“山”是庐山。
庐山位于中国江西省九江市,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之一,以奇峰怪石、云雾缭绕、瀑布飞流而闻名。苏轼在游览期间,从不同角度欣赏庐山的景色,才写下了这千古绝唱。
三、总结对比
| 项目 | 内容 |
| 诗句来源 | 苏轼《题西林壁》 |
| 诗句原文 |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
| 所指山 | 庐山(江西省九江市) |
| 作者 | 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 |
| 诗意内涵 | 从不同角度看问题,会有不同认识;身处其中,容易迷失 |
| 背景 | 苏轼游览庐山后有感而发 |
四、延伸理解
“横看成岭侧成峰”形象地描述了庐山的地形特征——从正面看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则是一峰独秀,高耸入云。而“远近高低各不同”则进一步强调了从不同距离、不同高度观察同一座山时,所见景象的差异。
这种多角度观察的方式,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写,更是一种人生哲理的体现,提醒人们要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全面看待问题。
五、结语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仅是一句优美的诗句,更是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卷,它让我们明白:世界是多元的,视角决定认知,只有站在更高的位置,才能看得更远、看得更清。而这座被苏轼深情描绘的山,正是我们熟悉的——庐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