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中,“经济人”假设是一个基础且重要的理论概念。这一假设认为,在经济活动中,人的行为是以自我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理性选择过程。然而,关于这一假设的提出者,却常常引发争议。
通常情况下,人们普遍认为“经济人”假设是由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其著作《国富论》中首次系统性地阐述的。亚当·斯密通过分析市场经济中的个体行为,提出了“看不见的手”的理论,即个人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会无意间促进社会整体福利的提升。这种观点奠定了“经济人”假设的基础,并对后来的经济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然而,也有学者指出,现代意义上的“经济人”假设更接近于由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新古典经济学派所完善。特别是英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在其代表作《经济学原理》中,将“经济人”假设作为核心框架之一,进行了更为系统的表述和应用。马歇尔强调了理性人在市场中的决策逻辑,为微观经济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
此外,美国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在20世纪中期进一步发展了这一假设,将其融入宏观经济学领域,使其成为解释宏观经济现象的重要工具。萨缪尔森认为,“经济人”假设不仅是理解个体行为的关键,也是构建整个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核心基石。
综上所述,“经济人”假设并非由单一人物提出,而是多位经济学家在不同历史阶段共同发展的结果。从亚当·斯密到马歇尔,再到萨缪尔森,这一假设经历了不断完善的过程,逐渐成为现代经济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当我们讨论“经济人”假设时,应当将其视为一个集体智慧的结晶,而非某一个人的独创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