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你问我答 >

子规啼血的典故是什么

2025-07-25 14:15:07

问题描述:

子规啼血的典故是什么,有没有人理我啊?急死个人!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7-25 14:15:07

子规啼血的典故是什么】“子规啼血”是一个源自古代文学的典故,常用于表达悲痛、哀怨或深切的思念之情。这个典故不仅在诗词中频繁出现,也广泛应用于现代文学和艺术作品中,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一、典故来源

“子规”即杜鹃鸟,又称“布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它是一种象征着哀愁与离别的鸟类。传说中,杜鹃鸟的叫声凄厉动人,古人认为它的啼声是因悲伤而发出的,甚至会因为哭泣而“啼血”。

这一说法最早见于《庄子·齐物论》:“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虽然这里没有直接提到“子规啼血”,但后世文人将杜鹃鸟与悲情联系在一起。

更为广为流传的说法来自《华阳国志·蜀志》:“杜宇化为子规。”传说古蜀国国王杜宇(望帝)死后,灵魂化为杜鹃鸟,每逢春日便悲鸣不止,泪尽而亡,血染红花,因此有“子规啼血”的说法。

二、文化寓意

“子规啼血”在文学中常用来:

- 表达思乡之情

- 象征离别之痛

- 寄托对逝去时光的哀悼

- 暗示命运多舛、人生无常

三、经典诗句引用

作者 诗句 出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杜甫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
白居易 “杜宇声声不忍闻,欲黄昏。” 《长恨歌》
文天祥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过零丁洋》(虽未直用“啼血”,但情感相通)

四、总结

“子规啼血”源于古代神话与文学传统,借杜鹃鸟的悲鸣表达人类内心深处的哀伤与无奈。它不仅是自然现象的描写,更是情感与文化的象征,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人文价值。

表格总结

项目 内容
典故名称 子规啼血
含义 象征哀怨、悲痛、思乡、离别等情感
来源 古代神话与文学,如《华阳国志》、《庄子》等
文学用途 常用于诗歌中表达忧郁、哀愁、怀念之情
代表诗句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白居易《琵琶行》等
文化意义 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悲情美学与情感寄托

通过以上内容,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子规啼血”这一典故的背景与内涵,也能更好地欣赏其在文学作品中的独特魅力。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