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原文及翻译】《鸿门宴》是《史记·项羽本纪》中的一篇著名篇章,讲述了秦朝末年,项羽与刘邦在鸿门(今陕西临潼附近)的一次重要会面。这次宴会表面上是和解,实则暗藏杀机,最终以刘邦的机智脱身而告终,为后来楚汉相争埋下伏笔。
一、
《鸿门宴》主要描述了刘邦与项羽在秦朝灭亡后,因权力分配问题产生的矛盾。刘邦先入关中,按约定应为“关中王”,但项羽凭借实力自恃,意图独揽大权。为了消除刘邦这个潜在威胁,项羽设下鸿门宴,企图借机除掉刘邦。然而,由于张良、樊哙等人的劝谏,加上范增的犹豫,最终刘邦得以逃脱,项羽错失良机,为日后失败埋下隐患。
这场宴会不仅是政治斗争的缩影,也展现了人物的性格差异:项羽刚愎自用,优柔寡断;刘邦机智灵活,善于应变。
二、原文及翻译对照表
原文 | 翻译 |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 楚国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一向与留侯张良交好。 |
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 | 张良当时跟随沛公,项伯于是连夜赶到沛公军中,私下会见张良,把事情全部告诉了他,想叫张良一起离开,说:“不要跟着沛公一起去送死。” |
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 张良说:“我替韩王送沛公,沛公现在遇到紧急情况,逃跑是不义的,不能不告诉他。” |
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 张良于是进去,把情况详细告诉了沛公。沛公非常吃惊,说:“怎么办呢?” |
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 张良说:“请让我去对项伯说,沛公不敢背叛项王。” |
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 | 沛公问:“你和项伯有什么老交情吗?” |
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 张良说:“秦朝的时候,我和他一起出游,项伯杀了人,我救了他;现在有紧急情况,所以他特意来告诉我。” |
沛公曰:“沛公与项伯有故。” | 沛公说:“我和项伯有旧交。” |
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 | 于是项伯又连夜回到军中,把沛公的话报告给项王,并趁机说:“沛公没有先攻下关中,您怎么敢进来呢?现在人家立了大功却去攻打他,这是不义的。不如趁机好好对待他。” |
项王许诺。 | 项王答应了。 |
三、总结
《鸿门宴》不仅是一场历史事件的记录,更是一次深刻的政治博弈。通过刘邦与项羽之间的互动,展现了两人不同的性格与处世方式。刘邦善于权谋,懂得审时度势;项羽虽勇猛,却缺乏政治智慧。鸿门宴的结局,也预示了楚汉之争的走向。
这篇文章语言简练,情节跌宕,是学习古代历史与文学的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