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说的是谁】“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是一句广为流传的成语,出自《三国志·吴书·吕蒙传》。这句话的意思是:即使一个人离开一段时间,再次相见时也要用新的眼光看待他,因为人可能在短时间内有了显著的进步或变化。
那么,“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说的是谁呢?答案是:吕蒙。
一、原文背景
在《三国志·吴书·吕蒙传》中,记载了孙权劝学的故事。当时吕蒙是东吴的大将,但起初并不爱读书。孙权劝他:“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吕蒙起初推辞说:“军中多务。”后来在孙权的劝导下,吕蒙开始勤奋学习,学问大进,后来在战场上也表现出色,令鲁肃非常惊讶,感叹道:“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二、人物简介
| 项目 | 内容 |
| 姓名 | 吕蒙 |
| 字 | 子明 |
| 出生年份 | 约178年 |
| 去世年份 | 219年 |
| 所属势力 | 东吴 |
| 身份 | 大将、将领 |
| 典故出处 | 《三国志·吴书·吕蒙传》 |
| 成语来源 |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
三、成语含义与启示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不仅仅是一个历史故事,更是一种人生哲理。它提醒我们:
- 不要以旧眼光看待他人:每个人都在不断成长和进步。
- 学习的重要性:吕蒙正是因为努力学习,才改变了自己,赢得了尊重。
- 改变需要时间和坚持:吕蒙从不爱读书到成为有学问的将领,说明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
四、总结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说的是吕蒙。这个成语不仅反映了他在孙权劝学后的转变,也体现了古人对学习和自我提升的重视。今天,我们也可以从中汲取启发:无论身处何种境地,只要不断努力,就能实现自我突破,赢得他人的重新认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