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子为相翻译及原文】一、文章总结
《田子为相》是一则出自《韩非子》的寓言故事,讲述的是田子担任国相后,因贪图私利而被国人议论,最终因失德而失去信任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作者揭示了为官者应以公心为重,不可因私欲而损害国家和百姓的利益。
该文语言简练,寓意深刻,体现了法家思想中对官员道德与责任的要求。同时,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清廉”“公正”的重视。
二、原文与翻译对照表
| 原文 | 翻译 |
| 田子为相,三年归休,得金百镒,奉其母。 | 田子做了国相,三年后回家探亲,得到了一百两黄金,用来奉养他的母亲。 |
| 母曰:“子安得此?” | 母亲问:“你从哪里得到这些金子?” |
| 对曰:“受之于相府。” | 他回答说:“是从相府得到的。” |
| 母曰:“为相三年,不食君之禄,而取之,是不义也。” | 母亲说:“你当了三年国相,没有吃君王的俸禄,却拿走这些钱,这是不义的行为。” |
| 子曰:“吾不知也。” | 田子说:“我不知道。” |
| 母曰:“夫为人臣,不忠于君,而取其金,是不忠也;不孝于亲,而食其禄,是不孝也。” | 母亲说:“作为臣子,不忠于君主,却拿君王的钱,这是不忠;不孝顺父母,却吃君王的俸禄,这是不孝。” |
| 子惭,遂弃金而去。 | 田子感到羞愧,于是丢下金子离开了。 |
三、内容分析
本篇寓言通过田子与母亲的对话,反映出儒家与法家在道德观念上的共通之处:即为官者应廉洁自律,不可贪图私利。文中母亲的质问不仅体现了传统伦理观,也暗示了当时社会对官员行为的高度关注。
此外,故事结构紧凑,情节清晰,具有强烈的教育意义。它不仅是对个人品德的警示,也是对政治制度的一种反思——官员若失德,将失去民心与信任。
四、结语
《田子为相》虽短小精悍,但寓意深远。它提醒我们,无论身处何位,都应秉持正直、廉洁的原则,方能赢得尊重与信赖。这种精神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