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口而出的意思】“脱口而出”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于描述人在说话时未经思考、不加掩饰地表达出内心的想法或情绪。这个成语形象地描绘了人们在激动、紧张、惊讶或情绪波动时,自然而然地说出的话。
一、词语解析
| 词语 | 脱口而出 |
| 拼音 | tuō kǒu ér chū |
| 含义 | 形容说话不加思索,直接说出来 |
| 出处 | 《后汉书·王符传》:“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言之有理,发而中节,是谓脱口而出。” |
| 用法 | 多用于口语或书面语中,形容人情绪化或急切地表达 |
| 近义词 | 倒豆子、直言不讳、随口说出 |
| 反义词 | 三思而后言、谨慎发言、深思熟虑 |
二、使用场景举例
| 场景 | 例子 |
| 惊讶时 | “你竟然来了?!”——脱口而出的惊喜 |
| 紧张时 | “我不会做这个!”——紧张下的本能反应 |
| 情绪激动时 | “我再也不想见到你了!”——情绪爆发时的直接表达 |
| 讨论中 | “我觉得这样不对。”——没有经过太多思考的直觉反应 |
三、常见误区与注意事项
- 不要滥用:虽然“脱口而出”听起来自然,但在正式场合或需要理性表达时,应避免过于随意。
- 注意语气:有时候“脱口而出”的话可能带有攻击性或冒犯性,需根据场合调整表达方式。
- 理解语境:该词多用于描述情绪化的表达,若用于正式或书面语中,需结合上下文判断是否合适。
四、总结
“脱口而出”强调的是说话时的即时性和无意识性,通常伴随着情绪的波动。它既可能是真诚的表达,也可能是冲动的结果。在日常交流中,了解这一成语的含义和使用情境,有助于更准确地把握语言的表达方式,提升沟通效果。
如需进一步了解类似成语或中文表达技巧,欢迎继续提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