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狂澜于既倒是什么意思】“挽狂澜于既倒”是一个成语,出自唐代诗人孙樵的《与高司谏书》。原意是“在大浪将要倾覆时将其拉住”,比喻在危急关头挽救局势,防止更大的灾难发生。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力挽狂澜,扭转乾坤。
一、含义总结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 | 挽狂澜于既倒 |
| 出处 | 唐代 孙樵《与高司谏书》 |
| 字面意思 | 在大浪即将倾覆时将其拉住 |
| 引申义 | 在危机中挽救局面,扭转局势 |
| 使用场景 | 多用于赞扬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人或行为 |
| 用法 | 作谓语、宾语,多用于书面语 |
二、具体解释
“挽”意为拉、挽回;“狂澜”指的是巨大的波浪,象征着混乱或危机;“既倒”表示已经倒下或即将崩溃。因此,“挽狂澜于既倒”强调的是在事情已经走到危险边缘时,仍能及时出手,扭转局势。
这个成语常被用来赞美那些在国家、社会、企业等面临重大危机时,能够挺身而出、力挽狂澜的人物。例如,在历史上的重大变革时期,一些有远见和担当的政治家或领袖,常常被称作“挽狂澜于既倒”的人。
三、使用示例
1. 历史人物:如诸葛亮在蜀汉危难之际辅佐刘禅,被称为“挽狂澜于既倒”的典范。
2. 现代应用:在企业遇到经营危机时,CEO带领团队走出困境,也可称为“挽狂澜于既倒”。
四、常见误用与注意点
| 误区 | 正确理解 |
| 认为只适用于政治领域 | 实际上可用于任何领域,如商业、教育、家庭等 |
| 把“挽狂澜”理解为“阻止一切灾难” | 其实强调的是在关键时候的干预和拯救,而非全面控制 |
| 过度夸张使用 | 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使用,避免空泛赞美 |
五、总结
“挽狂澜于既倒”不仅是一个富有诗意的成语,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在面对困难时的坚韧与担当,也提醒我们在关键时刻要有勇气和智慧去应对挑战,化险为夷。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都能从中汲取力量,勇敢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