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心有愧什么意思】“问心有愧”是一个常见的中文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在内心深处感到不安、自责或内疚,觉得自己做错了事或者没有尽到责任。这个成语强调的是内心的自我反省和道德上的责任感。
一、
“问心有愧”出自古代文献,常用于表达对自身行为的反思和悔恨。它不仅仅是表面的懊悔,而是发自内心的自责。这种情绪往往源于做了违背自己良知的事情,或者未能履行应尽的责任。
该成语在日常生活中常用于描述因自己的错误而感到羞愧,也常用于劝诫他人要诚实、正直、勇于承担责任。
二、表格:问心有愧的解释与用法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 | 问心有愧 |
| 拼音 | wèn xīn yǒu kuì |
| 出处 | 出自《左传》等古籍,常见于后世文学作品中 |
| 字面意思 | 问一问自己的良心,是否有愧疚 |
| 引申含义 | 表示内心感到自责、不安、后悔 |
| 使用场景 | 常用于个人反思、悔过、劝诫他人 |
| 近义词 | 心怀愧疚、无地自容、自责不已 |
| 反义词 | 问心无愧、坦然自若、心安理得 |
| 例句 | 他因为欺骗了朋友,现在每天都在问心有愧。 |
三、延伸理解
“问心有愧”不仅是一种情绪,更是一种道德意识的体现。它提醒人们在行事时要遵循内心的良知,做到诚实、守信、负责。如果一个人经常“问心有愧”,说明他可能在某些方面偏离了正确的价值观,需要及时反思和调整。
在人际交往中,敢于面对自己的过错并承认错误,也是一种成熟的表现。而“问心有愧”的状态,正是推动人向善的重要动力之一。
四、结语
“问心有愧”是中华文化中一种深刻的道德观念,它不仅是对自己行为的审视,更是对人性本善的一种呼唤。在现代社会,保持内心的清明与正直,依然是每个人都应追求的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