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阋墙原意是什么】“阋墙”是一个汉语词语,出自《诗经·小雅·常棣》:“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原意是指兄弟之间在家中争吵、争斗。后来,“阋墙”一词逐渐引申为内部矛盾、家庭或团体之间的纷争,甚至可以用来形容国家或组织内部的冲突。
为了更清晰地理解“阋墙”的原意及其演变,以下是对该词的总结与分析:
一、
“阋墙”最早出自《诗经》,原指兄弟在家中发生争执。这里的“阋”是争吵的意思,“墙”则指家中的墙壁,表示在家中发生的矛盾。后世多用“阋墙”比喻内部不和、互相争斗,尤其是亲人或同僚之间的矛盾。
该词在文学、历史中常被引用,用来表达对内部矛盾的担忧或批评。如“阋墙之外,必有外患”,强调内部不团结会导致外部威胁。
二、表格展示
| 项目 | 内容 |
| 出处 | 《诗经·小雅·常棣》 |
| 原文 |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 |
| 字面意思 | 兄弟在家中争吵 |
| “阋”的含义 | 争吵、争斗 |
| “墙”的含义 | 家中的墙壁,象征内部环境 |
| 引申义 | 内部矛盾、家庭或团体之间的争斗 |
| 使用范围 | 文学、历史、日常用语中用于描述内部不和 |
| 现代用法 | 常用于形容因利益或观念不同而产生的内部冲突 |
| 常见搭配 | “阋墙之争”、“阋墙之祸” |
三、结语
“阋墙”虽然源自古代诗句,但其含义在今天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无论是家庭、公司还是国家,内部的和谐与团结都是稳定发展的基础。因此,“阋墙”不仅是对过去矛盾的描述,更是对当下关系处理的一种警示。
通过了解“阋墙”的原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中对人际关系的重视,以及对内部团结的强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