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遏行云原文及翻译】“响遏行云”是一个成语,出自《列子·汤问》中的故事,用来形容歌声或乐声高亢激越,连天空中的云彩都仿佛被其声音所阻拦。这个成语常用于赞美音乐、歌唱的技艺高超,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一、原文
《列子·汤问》中有关“响遏行云”的原文如下:
>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其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二、翻译
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掌握全部的技巧,就自认为已经学完了,于是告辞回家。秦青没有阻止他,在城外的路上为他送行,一边拍打着节拍一边悲伤地歌唱,歌声震动了树林,声音高得连天上的云彩都被它阻挡住了。
三、总结与分析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出处 | 《列子·汤问》 |
| 成语含义 | 形容歌声或乐声极其高亢,能震撼天地,连云彩都被其声音所阻挡。 |
| 原文内容 |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其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
| 翻译 | 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尚未完全掌握技巧,便以为自己已经学完,于是辞别回家。秦青没有挽留,送他到城外,边拍节拍边悲伤地歌唱,声音震动了树林,连天空的云彩都被其声音所阻挡。 |
| 成语用法 | 多用于形容音乐、歌声或朗诵等艺术表现力极强,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 |
| 文化意义 | 反映了古代对音乐艺术的高度评价,也体现了古人对声音力量的敬畏与想象。 |
四、拓展理解
“响遏行云”不仅是对音乐技巧的赞美,更是一种艺术境界的体现。在古代文学中,这种表达方式常常借助自然现象来渲染情感和氛围,使读者感受到一种超越现实的美感。这一成语也常被后人引用,用于形容表演者的技艺高超,或者文章、语言的气势磅礴。
五、结语
“响遏行云”作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成语,不仅展现了古人对艺术的深刻理解,也体现了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对其原文与翻译的了解,我们不仅能更好地把握其含义,还能从中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与深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