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九龄感遇四首原文】张九龄是唐代著名诗人、政治家,其诗风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尤以《感遇》四首最为人称道。这组诗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寄托了诗人对人生、仕途、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深刻思考。以下是对《感遇四首》原文的总结,并以表格形式呈现。
一、文章总结
《感遇四首》是张九龄在贬谪期间所作,反映了他面对仕途挫折时的内心波动和对理想抱负的坚持。诗中多用自然意象,如“兰”“桂”“松”等,象征高洁人格与坚定信念。四首诗风格统一,情感深沉,语言简练,体现了盛唐诗歌的典型特征。
第一首借兰草自喻,表达不随波逐流的志向;第二首以桂花自比,抒发孤高不群的情怀;第三首通过松树形象,表现坚韧不屈的精神;第四首则借自然景象,表达对世事变迁的感慨与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二、《感遇四首》原文及简要分析
| 首数 | 原文 | 简要分析 |
| 第一首 |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 以兰草与桂花比喻高洁之士,强调内在品质而非外在赞誉,表达不慕荣利、坚守本心的态度。 |
| 第二首 | 金镜霾神府,丹砂幽洞壑。 兰蕙虽可贵,岂同幽谷鹤。 白日掩荆扉,玄云覆寥廓。 愿言游太清,携手凌霄崿。 | 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同时暗含对朝廷昏暗的不满,抒发超脱尘世、追求精神自由的愿望。 |
| 第三首 | 感遇本无端,因情而寄兴。 谁怜孤芳意,独抱空山静。 风霜侵旧体,岁月磨心性。 但使心如玉,何必问浮名。 | 强调内心的纯净与坚定,即使身处困境也不改初心,体现诗人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 |
| 第四首 |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我心如明镜,照见古今迹。 浮生若梦中,何须苦役役。 愿得长如此,逍遥天地间。 | 再次强调自然本心的重要性,表达对功名利禄的淡泊,追求心灵的自由与宁静。 |
三、结语
张九龄的《感遇四首》不仅展现了其诗歌艺术的高超,更体现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通过对自然意象的运用,他传达了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和对现实社会的反思。这些诗篇至今仍被广泛传诵,是唐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