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吏原文及翻译】《新安吏》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叙事诗,属于“三吏”之一(另两篇为《石壕吏》和《潼关吏》)。这首诗通过描写诗人途经新安县时所见所闻,反映了战乱时期征兵制度的残酷与百姓生活的苦难。全诗语言质朴,情感深沉,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
一、
《新安吏》描写了杜甫在新安县看到官府强行征兵的情景。诗中刻画了年迈的老兵、年轻的士兵以及被强征入伍的百姓,展现了战争给普通民众带来的痛苦与无奈。杜甫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描写,表达了对朝廷征兵政策的不满和对百姓疾苦的同情。
诗歌结构清晰,语言简练,情感真挚,体现了杜甫“诗史”的特点。
二、原文与翻译对照表
| 原文 | 翻译 |
| 新安吏,谁家子? | 新安的官吏,是谁家的孩子? |
| 小吏问曰:“谁家子?” | 官吏问道:“你是谁家的孩子?” |
| 男儿实难,怯于军旅。 | 男子实在难以应征,害怕军旅生活。 |
| 妻子送行,哭声不绝。 | 妻子送别,哭声不断。 |
| 道旁过者问行人,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 路边的人问行人:“你没看见,青海边,自古以来白骨无人收拾。” |
| 一男附书至,二男死。 | 一个儿子寄信回来,两个儿子死了。 |
| 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 父母妻子纷纷送别,尘土飞扬,看不见咸阳桥。 |
|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 拉着衣服跪地哭,哭声直冲云霄。 |
| 人生无家别,何以为生? | 人没有家,怎么活? |
| 岂无山河,不如故乡。 | 岂无山河,但不如故乡。 |
三、总结
《新安吏》是杜甫反映社会现实的重要作品之一,它不仅记录了战乱时期百姓的悲惨遭遇,也揭示了朝廷征兵制度的弊端。通过具体的人物和场景描写,杜甫将个人情感与社会批判融为一体,使读者深刻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与人民的苦难。
此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挚,是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典范之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如需进一步了解杜甫的其他作品或唐代诗歌背景,可继续关注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