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会试考中者叫什么】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考试是选拔官员的重要方式。其中,会试是科举考试中的重要一环,位于乡试之后、殿试之前。考生通过会试后,将获得进一步参加殿试的资格。那么,古代会试考中者叫什么?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详细总结。
一、古代会试的基本情况
会试是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体系中的第二级考试,由礼部主持,通常在京城举行。考生主要来自各省的乡试中榜者(即“举人”)。会试每三年举行一次,考试内容以经义、策论为主,考察考生的综合能力与学识水平。
二、会试考中者的称呼
古代会试考中者称为“贡士”。这是因为在考试结束后,这些考生需要向朝廷进贡,因此被称为“贡士”。他们具备参加最高一级考试——殿试的资格。
- 贡士:通过会试的考生,可参加殿试。
- 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最终决定考生的名次和官职分配。
- 进士:通过殿试的考生,称为“进士”。
因此,会试考中者是“贡士”,而最终成为“进士”的则是通过殿试的贡士。
三、总结对比表
| 考试阶段 | 参加者身份 | 考中者称号 | 后续考试 |
| 乡试 | 生员(秀才) | 举人 | 会试 |
| 会试 | 举人 | 贡士 | 殿试 |
| 殿试 | 贡士 | 进士 | — |
四、结语
古代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选拔人才的重要机制,会试作为其中的关键环节,决定了考生是否能进入最后的殿试。会试考中者称为“贡士”,这是他们迈向更高功名的重要一步。通过会试,考生不仅证明了自己的学识,也为日后成为“进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