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你问我答 >

毫厘不爽历史典故

2025-11-20 16:57:12

问题描述:

毫厘不爽历史典故,有没有人在啊?求不沉底!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11-20 16:57:12

毫厘不爽历史典故】“毫厘不爽”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古代文献,常用来形容事情精确无误、分毫不差。这个成语不仅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在文学作品和历史记载中也屡见不鲜。下面将对“毫厘不爽”的出处、含义及其在历史中的应用进行总结。

一、成语释义

毫厘不爽:

“毫”指极小的单位,“厘”也是极小的单位,合起来表示非常细微的差别。“爽”意为差错、错误。整个成语的意思是:连极小的误差也没有,形容做事非常准确、严谨,没有丝毫差错。

二、出处与演变

该成语最早见于《后汉书·王符传》:“其言之信,如金石之坚,毫厘不爽。”

后来在唐宋时期的文人笔下也被频繁引用,用以形容人的言行精准无误,或事物计算精确无误。

三、历史典故简述

典故名称 出处 内容简述 使用场景
王符论事 《后汉书》 王符在论述治国之道时,强调言论应如金石般坚定,毫厘不爽。 形容言论准确、坚定
唐代算术 《新唐书·天文志》 古代天文学家计算日月运行时,要求精确到毫厘不爽。 形容计算精度极高
宋代工匠 《梦溪笔谈》 记载宋代工匠制作器物时,讲究毫厘不爽,体现技艺高超。 形容工艺精湛、细致入微

四、现代应用

在现代,“毫厘不爽”多用于以下几种情况:

1. 科学领域:如实验数据、测量结果等,强调准确性。

2. 工程建筑:形容施工精细,误差极小。

3. 日常生活:形容人做事认真细致,不马虎。

4. 文学表达:用于描写人物言行精准,不差分毫。

五、总结

“毫厘不爽”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精神,体现了古人对精确、严谨的追求。从历史典故到现代应用,这一成语始终传递着一种追求完美的态度。无论是科学研究、工艺制作,还是日常行为,保持“毫厘不爽”的精神,都是值得推崇的品质。

表:毫厘不爽历史典故一览表

项目 内容
成语全称 毫厘不爽
含义 连极小的误差也没有,形容精确无误
出处 《后汉书·王符传》
用法 描述精确性、严谨性、细致性
历史典故 王符、唐代天文、宋代工匠
现代应用 科学、工程、生活、文学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毫厘不爽”不仅是语言的精炼表达,更是文化传承的一部分。它提醒我们在任何事情上都应追求极致,做到一丝不苟,方能成就大事。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