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厘不爽历史典故】“毫厘不爽”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古代文献,常用来形容事情精确无误、分毫不差。这个成语不仅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在文学作品和历史记载中也屡见不鲜。下面将对“毫厘不爽”的出处、含义及其在历史中的应用进行总结。
一、成语释义
毫厘不爽:
“毫”指极小的单位,“厘”也是极小的单位,合起来表示非常细微的差别。“爽”意为差错、错误。整个成语的意思是:连极小的误差也没有,形容做事非常准确、严谨,没有丝毫差错。
二、出处与演变
该成语最早见于《后汉书·王符传》:“其言之信,如金石之坚,毫厘不爽。”
后来在唐宋时期的文人笔下也被频繁引用,用以形容人的言行精准无误,或事物计算精确无误。
三、历史典故简述
| 典故名称 | 出处 | 内容简述 | 使用场景 |
| 王符论事 | 《后汉书》 | 王符在论述治国之道时,强调言论应如金石般坚定,毫厘不爽。 | 形容言论准确、坚定 |
| 唐代算术 | 《新唐书·天文志》 | 古代天文学家计算日月运行时,要求精确到毫厘不爽。 | 形容计算精度极高 |
| 宋代工匠 | 《梦溪笔谈》 | 记载宋代工匠制作器物时,讲究毫厘不爽,体现技艺高超。 | 形容工艺精湛、细致入微 |
四、现代应用
在现代,“毫厘不爽”多用于以下几种情况:
1. 科学领域:如实验数据、测量结果等,强调准确性。
2. 工程建筑:形容施工精细,误差极小。
3. 日常生活:形容人做事认真细致,不马虎。
4. 文学表达:用于描写人物言行精准,不差分毫。
五、总结
“毫厘不爽”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精神,体现了古人对精确、严谨的追求。从历史典故到现代应用,这一成语始终传递着一种追求完美的态度。无论是科学研究、工艺制作,还是日常行为,保持“毫厘不爽”的精神,都是值得推崇的品质。
表:毫厘不爽历史典故一览表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全称 | 毫厘不爽 |
| 含义 | 连极小的误差也没有,形容精确无误 |
| 出处 | 《后汉书·王符传》 |
| 用法 | 描述精确性、严谨性、细致性 |
| 历史典故 | 王符、唐代天文、宋代工匠 |
| 现代应用 | 科学、工程、生活、文学 |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毫厘不爽”不仅是语言的精炼表达,更是文化传承的一部分。它提醒我们在任何事情上都应追求极致,做到一丝不苟,方能成就大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