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你问我答 >

觳觫的读音和介绍

2025-11-25 01:18:52

问题描述:

觳觫的读音和介绍,有没有大神路过?求指点迷津!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11-25 01:18:52

觳觫的读音和介绍】“觳觫”是一个较为生僻的词语,常见于古文或文学作品中,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词语,本文将从读音、含义、用法及出处等方面进行简要介绍,并通过表格形式进行总结。

一、读音

“觳觫”的拼音为:hú sù

- “觳”:读作 hú,音调为第二声。

- “觫”:读作 sù,音调为第四声。

需要注意的是,“觳”字在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多出现在古文或书面语中。

二、含义与解释

“觳觫”一词原意是指恐惧颤抖的样子,常用来形容动物因害怕而发抖的状态。后引申为人或动物在受到惊吓、威胁时表现出的惶恐不安之态。

例如,在《孟子·梁惠王上》中有:“吾不忍其觳觫。”意思是“我不忍心看它那恐惧颤抖的样子”。

三、用法与例句

1. 用于描写动物

- 例句:小牛被牵到屠宰场,显得十分觳觫。

- 解释:形容牛因恐惧而发抖。

2. 用于比喻人的情绪状态

- 例句:他面对突如其来的质问,神情显得格外觳觫。

- 解释:形容人因紧张或害怕而表现得慌乱不安。

四、出处与文化背景

“觳觫”一词最早见于先秦时期的儒家经典《孟子》,在其中用来表达对生命怜悯的情感。这种用法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对仁爱、同情心的重视。

此外,在古代诗词中也有使用,如唐代诗人杜甫、白居易等,偶尔会以“觳觫”来形容动物或人物的心理状态,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五、总结表格

项目 内容
拼音 hú sù
含义 恐惧颤抖的样子;多用于形容动物或人的惊恐状态
用法 多用于书面语、古文或文学作品中
出处 《孟子·梁惠王上》
文化意义 表达对生命的同情与怜悯
常见场景 描写动物恐惧、人物紧张或惶恐的情绪

六、结语

“觳觫”虽属生僻词汇,但在文学和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了解它的读音、含义和用法,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古文内容,提升语言素养。在日常交流中虽不常用,但作为文化积累的一部分,仍值得学习与掌握。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