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争意识不强怎么整改】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部分党员干部和群众存在“斗争意识不强”的问题,表现为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缺乏主动应对的勇气,遇到矛盾时回避或妥协,影响了工作的推进和社会的稳定。为切实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思想认识、制度建设、实践锻炼等方面入手,逐步提升斗争意识和能力。
一、问题表现
序号 | 问题表现 | 具体描述 |
1 | 缺乏担当精神 | 面对困难和矛盾时选择退缩,不敢直面问题 |
2 | 思想松懈 | 对不良现象视而不见,缺乏批判意识 |
3 | 工作被动 | 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 |
4 | 团队协作弱 | 在集体中不愿发声,缺乏斗争精神 |
5 | 能力不足 | 缺乏应对复杂问题的能力,容易被表面现象迷惑 |
二、整改措施
措施类别 | 具体内容 | 实施方式 |
思想教育 | 强化理想信念,提高政治觉悟 | 定期开展党课、专题学习、警示教育等 |
制度建设 | 建立激励机制,完善考核体系 | 将斗争精神纳入干部考核指标,树立典型 |
实践锻炼 | 提供实际工作机会,增强实战能力 | 安排到基层一线、急难险重岗位进行锻炼 |
舆论引导 | 营造敢于斗争的良好氛围 | 通过宣传报道、典型案例等方式弘扬正气 |
监督问责 | 对消极应付行为进行追责 | 对不作为、慢作为现象进行通报批评 |
三、整改成效
方面 | 整改前情况 | 整改后效果 |
干部作风 | 消极应对,推诿扯皮 | 主动担当,积极作为 |
工作效率 | 效率低下,进展缓慢 | 效率提升,任务完成率高 |
团队凝聚力 | 内耗严重,缺乏共识 | 协同合作,目标一致 |
社会反响 | 群众不满,负面情绪多 | 群众认可,社会评价改善 |
制度执行 | 执行不到位,流于形式 | 制度落实有力,管理规范 |
四、总结与建议
斗争意识是党员干部必备的政治素养,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针对“斗争意识不强”的问题,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从思想根源入手,强化教育引导,完善制度保障,注重实践锻炼,才能真正实现自我净化、自我提升。
建议各级党组织持续加强思想政治建设,营造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良好环境,鼓励广大干部群众在实践中锤炼斗争本领,共同推动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