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以谓之文也的意思】一、
“是以谓之文也”出自《论语·公冶长》篇,原文为:“子曰:‘吾与点也!’”后有注释云:“是故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而“是以谓之文也”则是在解释某种行为或品德之所以被称为“文”,是因为它符合“义”的标准。
这句话的含义可以理解为:因此,这种行为或品德就被称作‘文’。 其中,“文”在古代常指礼仪、文采、文化修养等,具有正面的道德意义。“是以”表示“因此”或“所以”,“谓之”即“称为”,“文也”则是对这种行为的命名。
这句话强调了道德行为与文化修养之间的联系,指出真正的“文”不是表面的辞藻华丽,而是内在的仁义之道。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论语·公冶长》 |
原文 | “是以谓之文也” |
字面意思 | 因此,称之为“文”。 |
含义 | 表示某种行为或品德因为合乎“义”而被称作“文”。 |
“文”的含义 | 礼仪、文采、文化修养、道德品质等。 |
“是以”的意思 | 因此、所以。 |
“谓之”的意思 | 称之为、叫做。 |
背景 | 孔子及其弟子讨论君子应具备的品德与行为规范。 |
现代解读 | 强调道德修养与文化素养的统一,真正的“文”源于内在的仁义。 |
应用价值 | 用于指导个人修养、教育、文学创作等领域。 |
三、结语
“是以谓之文也”不仅是一句简单的古文解释,更是一种对“文”这一概念的深入探讨。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文化修养不仅仅是外在的表现,更是内在道德的体现。在现代社会中,这一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鼓励人们注重内在修养,追求精神上的“文”。
如需进一步探讨“文”在不同典籍中的演变,可参考《礼记》《左传》等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