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行矩步出处于哪里】“规行矩步”是一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人的行为规范、举止端庄,有条不紊。这个成语的出处和含义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下面我们将从出处、释义、用法等方面进行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
一、
“规行矩步”出自《后汉书·王符传》:“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虽然这段话并非直接使用“规行矩步”,但其强调的“规矩”与“秩序”思想,为后来“规行矩步”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而“规行矩步”这一词语的正式出现,最早见于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作中,如《咏怀古迹》等。在宋代以后,该成语被广泛用于文学作品中,多用于形容人行为端正、守规矩、有分寸。
该成语通常用于褒义,形容一个人做事有原则、有分寸、举止得体,尤其在正式场合或对长辈、领导的尊重上更为常见。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规行矩步 |
出处 | 最早见于唐代李商隐的诗作,如《咏怀古迹》,并源于《后汉书·王符传》中关于“规矩”与“秩序”的思想。 |
释义 | 指人的行为符合规矩,举止端庄,有条不紊。 |
用法 | 多用于形容人行为规范、有分寸、有教养,常用于书面语或正式场合。 |
近义词 | 安分守己、循规蹈矩、谨言慎行 |
反义词 | 为所欲为、放纵无度、胡作非为 |
例句 | 他在工作中始终规行矩步,赢得了同事的尊重。 |
使用频率 | 中等偏高,常见于文学作品及正式场合。 |
三、结语
“规行矩步”不仅是对个人行为的一种要求,更是一种文化传统中的道德标准。它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礼”与“序”的重视。在现代社会中,这种精神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提醒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保持自律与尊重,做到言行有度、举止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