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烙怎么读】“炮烙”是一个汉语词语,常出现在古代文献中,尤其是与刑罚相关的内容。对于不熟悉这个词语的人来说,“炮烙”到底怎么读?意思又是什么?本文将从读音、含义、用法等方面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清晰展示。
一、
“炮烙”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 páo luò,其中“炮”读作 páo(第二声),意为用火烤;“烙”读作 luò(第四声),意为烧灼。这个词原指古代一种残酷的刑罚方式,后来也引申为严厉的惩罚手段。
在现代汉语中,“炮烙”虽不常用,但在文学、历史或古文阅读中仍可能出现。掌握其正确读音和含义,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
二、表格展示
词语 | 拼音 | 声调 | 含义 | 用法举例 | 备注 |
炮烙 | páo luò | páo(二声) luò(四声) | 古代酷刑,用烧红的铁器烫人 | “纣王设炮烙之刑。” | 多用于古文或历史语境 |
炮 | páo | 二声 | 用火烤 | —— | 与“炮”字其他读音(如“pào”,如“大炮”)不同 |
烙 | luò | 四声 | 烧灼、烫伤 | —— | 与“烙印”等词同音 |
三、拓展说明
“炮烙”最早见于《尚书·泰誓》:“焚炙忠良,炮烙之刑。”意思是用烧红的铁柱来烤人,是一种极其残忍的刑罚。这种刑罚反映了古代统治者对异己者的残酷镇压,也常被用来比喻严酷的制度或手段。
在现代汉语中,“炮烙”较少单独使用,更多是作为历史术语出现。但了解它的读音和意义,有助于提高对古文的理解能力。
四、小结
- 读音:páo luò
- 含义:古代酷刑,后引申为严厉惩罚
- 用法:多见于古文、历史文献
- 注意:不要误读为“pào luò”或“páo luo”
如果你在阅读古文或学习传统文化时遇到“炮烙”这个词,记住它的正确读音和含义,将有助于你更准确地理解文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