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步之才这个成语是指谁】“七步之才”是一个常见的成语,常用来形容人聪明、有才华,尤其在短时间内能够迅速完成一项任务或写出一篇文采斐然的文章。这个成语背后有一个历史故事,源自三国时期魏国的文学家曹植。
一、成语来源
“七步之才”出自《世说新语·文学》中的一个典故。据记载,曹操的儿子曹丕即位后,为了试探弟弟曹植是否有真才实学,命他在七步之内作诗一首,否则便要治他的罪。曹植在极短的时间内写出了著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首诗以比喻的方式表达了兄弟之间骨肉相残的痛苦,也展现了他非凡的才华。
二、成语含义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七步之才 |
出处 | 《世说新语·文学》 |
含义 | 形容人聪明有才,能在极短时间内完成文章或创作 |
用法 | 多用于称赞他人具有敏捷的思维和写作能力 |
近义词 | 才思敏捷、文采斐然、出口成章 |
反义词 | 呆若木鸡、才疏学浅、笨嘴拙舌 |
三、历史人物介绍
人物 | 简介 |
曹植 | 三国时期魏国著名文学家,曹操之子,与兄长曹丕齐名,被誉为“建安七子”之一 |
曹丕 | 三国时期魏国开国皇帝,文武双全,重视文学发展 |
曹操 | 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对文学有重要影响 |
四、总结
“七步之才”这个成语来源于曹植在七步之内写下《七步诗》的故事,象征着一个人的才华横溢和思维敏捷。它不仅体现了古代文人的智慧,也成为后世赞扬人才的一种方式。通过了解这一成语的背景和含义,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才智的尊重与推崇。
结语:
“七步之才”不仅是对个人才能的高度评价,更是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与智慧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