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不甘味出处于哪里】“食不甘味”是一个常见的成语,用来形容人在心情不愉快、忧虑或焦虑时,即使吃东西也觉得没有味道。这个成语虽然常被使用,但很多人并不清楚它的出处和具体含义。下面我们将从来源、解释、用法等方面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清晰展示。
一、成语解析
1. 成语名称:食不甘味
2. 拼音:shí bù gān wèi
3. 含义:指人在情绪低落、心事重重的情况下,吃东西也感觉不到味道,形容心情沉重、精神不振的状态。
4. 近义词:心事重重、忧心忡忡、食欲不振
5. 反义词:食不知味(形容贪吃)、胃口大开
二、出处考证
| 项目 | 内容 |
| 出处 | 《左传·僖公十五年》 |
| 原文 | “食不甘味,寝不安席。” |
| 背景 | 此句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魏犨的劝谏之言,意在表达对国家大事的担忧与忧虑。 |
| 引申义 | 后来引申为人在忧虑、痛苦时,连吃饭都无味,强调情绪对生理状态的影响。 |
三、现代用法与常见场景
| 场景 | 举例 |
| 情绪低落 | 他因为工作压力大,整天食不甘味。 |
| 忧虑牵挂 | 家人病重,她整日食不甘味,夜不能寐。 |
| 精神紧张 | 考试前夜,他食不甘味,难以入睡。 |
四、相关成语对比
| 成语 | 含义 | 是否与“食不甘味”相关 |
| 食不暇饱 | 吃饭都来不及,形容忙碌 | 否 |
| 食古不化 | 不理解古代文化,死记硬背 | 否 |
| 食少事多 | 吃得少,事情多 | 否 |
| 食味知音 | 吃饭时知道对方的心思 | 否 |
| 食不甘味 | 心情不好,吃饭无味 | 是 |
五、总结
“食不甘味”虽是一个较为古老的成语,但在现代汉语中依然广泛使用,尤其在描述心理状态和情绪影响时非常贴切。它不仅体现了古人对身心关系的理解,也反映了语言文化的延续性。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食不甘味”源于《左传》,原本用于描述因忧虑而饮食无味的状态,如今则更多地用于表达人在情绪低落时的身体反应。了解其出处和用法,有助于我们在写作和交流中更准确地运用这一成语。
表总结: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名称 | 食不甘味 |
| 拼音 | shí bù gān wèi |
| 含义 | 因情绪不佳,吃东西无味 |
| 出处 | 《左传·僖公十五年》 |
| 原文 | 食不甘味,寝不安席 |
| 用法 | 表达忧虑、焦虑、情绪低落时的状态 |
| 近义词 | 心事重重、忧心忡忡 |
| 反义词 | 食不知味、胃口大开 |
如需进一步探讨该成语的文化背景或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可继续深入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