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颖而出是哪位历史人物】“脱颖而出”是一个常用的成语,意指在众多人才中显露出来,表现出色。这个成语出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的平原君在挑选门客时,通过一个细节判断出一位人才的故事。
一、成语来源
“脱颖而出”最早出现在《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中,原文如下:
> “毛遂曰:‘臣闻‘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今君处胜之门下三年矣,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此两人者,皆伏于草莽之中,而君不察也。今乃欲以区区之赵,与强秦争锋,其危甚矣。夫贤者之相知,贵于相识;而士之自见,贵于得志。今君之门下,有能为君画策者乎?’……于是,平原君曰:‘先生之言,甚善。’遂与之俱。于是,毛遂从楚王前,陈其利害,辞甚切,楚王大悦,与赵合从。”
在这段话中,“脱颖而出”指的是毛遂在众多门客中表现突出,最终被平原君选中,代表赵国出使楚国,成功说服楚王联合抗秦。
二、历史人物——毛遂
毛遂是战国时期赵国的一位门客,原本默默无闻,但因其胆识和口才,在关键时刻脱颖而出,成为赵国的重要人物。他虽出身卑微,却在关键时刻展现出了非凡的才能,因此被后人称为“脱颖而出”的典型代表。
三、总结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出处 |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
| 成语含义 | 在众多人才中显露出来,表现突出 |
| 历史人物 | 毛遂 |
| 出现背景 | 平原君挑选门客时,毛遂主动请缨,展现才华 |
| 后世影响 | 成语“脱颖而出”常用于形容人才在竞争中崭露头角 |
四、结语
“脱颖而出”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对人才价值的认可。毛遂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才能往往在关键时刻显现,而敢于表现自己,才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关键。在现代社会中,这一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