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睚肶必报的典故】“睚眦必报”是一个汉语成语,形容人对极小的仇恨或不满也要报复,常用来批评那些心胸狭窄、报复心强的人。这个成语出自《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讲述了战国时期秦相范雎因受人侮辱而最终复仇的故事。
一、典故总结
“睚眦必报”最早见于《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范雎原本是魏国的中大夫,因被同僚嫉妒而遭陷害,被诬陷为叛徒,被打得半死,后逃亡至秦国。他在秦国得到重用,成为丞相,掌权后对曾经羞辱他的人进行了严厉的报复。其中最著名的是他对须贾的报复,须贾曾因嫉妒而陷害范雎,范雎在秦国得势后,故意让须贾知道自己已经富贵,并让他在众目睽睽之下受辱,以示惩戒。
这个故事体现了古代社会中权力与复仇的关系,也反映出当时士人阶层对尊严和名誉的重视。范雎的行为虽然有其合理性,但也被后人视为“睚眦必报”的典型代表。
二、典故内容对比表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名称 | 睚眦必报 | 
| 出处 |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 
| 人物 | 范雎、须贾 | 
| 故事背景 | 范雎早年受同僚陷害,被打得半死,逃亡至秦国。 | 
| 复仇过程 | 范雎在秦国得势后,对曾经陷害他的人进行报复,尤其是对须贾的羞辱。 | 
| 成语含义 | 形容对极小的怨恨也不放过,一定要报复。 | 
| 使用场合 | 常用于批评心胸狭窄、报复心强的人。 | 
| 文化影响 | 成为后世文学和历史记载中常见的批评用语,强调宽容与大度的重要性。 | 
三、文化反思
“睚眦必报”虽源于历史事件,但在现代语境中更多被用来警示人们不要因小失大,应学会宽容与忍让。历史上许多因报复而引发更大冲突的例子,都说明了情绪化的报复往往带来更大的伤害。因此,在现实生活中,理性处理矛盾、保持宽广胸怀,才是更值得推崇的态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