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名词解释】心律失常是指心脏跳动的节律或频率出现异常,可能表现为心跳过快、过慢或不规则。它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之一,可由多种因素引起,如电解质紊乱、心脏结构异常、药物影响等。了解心律失常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其病因、症状及治疗方法。
一、心律失常定义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电活动的异常,导致心跳的节律、频率或传导发生改变。正常的心脏跳动由窦房结发出电信号,控制心脏的收缩与舒张。当这一过程受到干扰时,就会引发心律失常。
二、心律失常分类
根据心律失常的发生部位和机制,可分为以下几类:
| 分类类型 | 定义 | 常见类型 |
| 窦性心律失常 | 起源于窦房结的异常 | 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 |
| 房性心律失常 | 起源于心房的异常 | 房性早搏、房颤、房扑 |
| 交界性心律失常 | 起源于房室交界区的异常 | 交界性早搏、交界性心动过速 |
| 室性心律失常 | 起源于心室的异常 | 室性早搏、室颤、室速 |
| 传导异常 | 心脏电信号传导受阻 | 房室传导阻滞、束支传导阻滞 |
三、常见症状
心律失常的症状因人而异,部分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仅在体检中发现;而严重者可能出现以下表现:
- 心悸(感觉心跳加快或不规则)
- 头晕或晕厥
- 呼吸困难
- 胸痛或胸部压迫感
- 疲劳、乏力
四、诊断方法
医生通常通过以下方式对心律失常进行诊断:
- 心电图(ECG):最常用的方法,可记录心脏电活动。
- 动态心电图(Holter):连续记录24小时心电活动,用于捕捉偶发心律失常。
- 心脏超声: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
- 电生理检查:用于复杂病例,确定心律失常的具体机制。
五、治疗方式
心律失常的治疗需根据具体类型和严重程度进行个体化处理,主要包括:
- 药物治疗:如抗心律失常药(如胺碘酮、β受体阻滞剂等)。
- 电复律:用于紧急情况,如室颤或房颤伴快速心室率。
- 射频消融术:通过导管消除异常电信号来源。
- 植入式心脏设备:如起搏器、除颤器等,适用于严重心律失常患者。
六、预防建议
-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过度饮酒和吸烟。
- 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
- 避免滥用刺激性药物(如咖啡因、兴奋剂)。
- 定期体检,尤其是有心脏病家族史的人群。
总结:心律失常是心脏电活动异常引起的多种心律问题,可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诊断和治疗。及时识别和干预有助于减少并发症风险,提高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