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羿射日文言文原文】一、
“后羿射日”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极具代表性的故事之一,讲述了远古时期十日并出、民不聊生,英雄后羿挺身而出,以神箭射落九日,拯救苍生的壮举。这个故事不仅体现了古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也展现了英雄主义精神。
该故事最早见于《淮南子·本经训》,此外在《山海经》《天问》等古籍中也有相关记载。虽然不同文献中对后羿的描述略有差异,但其作为射日英雄的形象深入人心。
二、文言文原文对比表
| 文献名称 | 出处 | 原文内容(节选) | 简要解释 |
| 《淮南子·本经训》 | 汉代刘安编 | “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杀九婴,缴大风,斩修蛇,而为民除害。” | 描述了十日并出的灾难及后羿为民除害的过程。 |
| 《山海经·海外东经》 | 先秦至汉代 | “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上,居下,居左,居右,居中,居上,居下,居左,居右,居中。” | 提到十日并出的情景,虽未直接写射日,但为后羿射日提供了背景。 |
| 《天问》 | 战国屈原 | “羿焉彃日?乌焉解羽?” | 屈原对后羿射日之事提出疑问,表现出对神话传说的思考与质疑。 |
| 《淮南子·天文训》 | 汉代刘安编 | “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尧命羿射九日,落为沃焦。” | 再次提到后羿射落九日,留下“沃焦”的传说。 |
三、结语
“后羿射日”不仅是古代神话中的经典篇章,也是中华文化中英雄主义与自然抗争精神的象征。尽管各文献对后羿射日的描写略有不同,但其核心意义一致:在灾难面前,英雄挺身而出,守护人间安宁。这一故事至今仍被广泛传颂,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