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子推不言禄多少字】“介子推不言禄”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是关于春秋时期晋国贤士介子推的一则历史故事。这个故事讲述了介子推在晋文公重耳流亡期间,曾割股啖君、忠心辅佐,但在晋文公回国即位后,他却拒绝接受封赏,选择隐居山林,最终被焚而死。这一行为体现了他高洁的品格和淡泊名利的精神。
本文将从原文出处、故事内容、字数统计等方面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呈现关键信息。
一、原文出处
“介子推不言禄”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 “晋侯赏从亡者,介子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这句话的意思是:晋文公(晋侯)赏赐跟随他流亡的人,但介子推没有提出自己的功劳,所以也没有得到封赏。
二、故事内容简述
介子推是晋文公重耳的重要随从之一。重耳在外流亡十九年,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有一次,重耳断粮,介子推甚至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来给重耳充饥,因此被称为“割股啖君”。
重耳回国后成为晋文公,开始论功行赏,但介子推认为自己只是尽忠职守,并不值得受赏,于是主动避让,隐居绵山。后来晋文公为了找到他,下令放火烧山,结果介子推宁死不屈,最终被烧死于山中。
三、字数统计
项目 | 内容 |
原文标题 | 介子推不言禄 |
出处 |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
原文句子 | 晋侯赏从亡者,介子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
原文字数 | 12字 |
故事核心 | 介子推不求功名,隐居山林,最终被焚而死。 |
四、总结
“介子推不言禄”虽仅12字,却蕴含深刻的历史意义与道德价值。它不仅展现了介子推高尚的品格,也反映了古代士人对功名利禄的态度。这一故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常被用来教育人们要淡泊名利、坚守本心。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不仅了解了“介子推不言禄”的来源与含义,还对其字数进行了统计分析,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这一经典历史片段。
如需进一步探讨介子推精神在现代的意义,可继续深入研究相关文献或文化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