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取保候审】在司法实践中,"取保候审"是一个常见的法律术语,尤其在刑事诉讼中被频繁使用。对于普通民众来说,可能对这一概念并不熟悉,甚至存在误解。本文将从基本定义、适用条件、程序流程以及相关权利义务等方面进行简要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帮助读者更清晰地理解。
一、什么是取保候审?
取保候审是指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对涉嫌犯罪的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在不对其采取逮捕措施的前提下,由其本人或其家属提供保证人或缴纳保证金,以确保其在案件调查或审理期间不会逃避侦查、起诉或审判的一种强制措施。
它是一种非羁押性的强制措施,目的是在保障司法程序顺利进行的同时,减少对嫌疑人的人身自由限制。
二、适用取保候审的条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以下人员可以申请或被决定取保候审:
条件 | 内容 |
犯罪情节较轻 | 涉嫌犯罪情节轻微,社会危害性不大 |
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 | 不需要羁押 |
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 | 或者怀孕、哺乳期的妇女 |
羁押期限已满 | 但案件尚未办结 |
证据不足 | 无法证明有犯罪事实 |
有悔罪表现 | 且无社会危险性 |
三、取保候审的程序
1. 申请:由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辩护人提出申请;
2. 审查:公安机关、检察机关或法院对申请进行审查;
3. 决定:经审查符合条件的,依法作出取保候审决定;
4. 执行:由公安机关负责执行,包括保证金的收取或保证人的确定;
5. 变更或解除:在案件进展过程中,若出现不符合条件的情况,可依法变更或解除取保候审。
四、取保候审的权利与义务
权利 | 义务 |
有权申请取保候审 | 必须遵守法律规定,不得逃避侦查、起诉或审判 |
在取保期间享有一定的人身自由 | 必须随传随到,配合司法机关调查 |
可以聘请律师进行辩护 | 若违反规定,可能被没收保证金或追究刑事责任 |
五、取保候审与保释的区别(简要说明)
虽然“取保候审”与“保释”在某些方面相似,但两者属于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法律制度。在中国,取保候审是刑事诉讼中的强制措施;而在英美法系国家,保释通常指在审判前释放被告的一种制度,通常需缴纳保释金。
六、总结
取保候审是一种在刑事诉讼中较为灵活的强制措施,旨在平衡司法公正与人权保障。它适用于符合特定条件的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既保证了案件的正常推进,也减少了不必要的羁押。了解取保候审的基本知识,有助于公众更好地理解司法程序,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项目 | 内容 |
定义 | 在不羁押的情况下,由保证人或保证金担保其不逃避侦查或审判 |
适用对象 | 犯罪情节较轻、无社会危险性等 |
申请主体 |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辩护人 |
决定机关 | 公安机关、检察机关、法院 |
执行机关 | 公安机关 |
期限 | 一般不超过12个月,特殊情况可延长 |
保证金 | 由公安机关收取,案件结束后退还 |
如您有进一步的法律问题,建议咨询专业律师以获得准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