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流浃背的典故】“汗流浃背”是一个常用的成语,形容人在极度紧张、劳累或炎热的情况下,汗水从额头、背部等部位不断流出,湿透衣服。这个成语不仅用于描述身体状态,也常用来比喻因压力大、任务重而感到疲惫不堪。
一、典故来源
“汗流浃背”最早出自《后汉书·王符传》。原文如下:
> “今之在位者,或以贪残为务,或以苛刻为能,百姓愁苦,汗流浃背。”
这句话的意思是:现在在位的官员,有的以贪婪残暴为职责,有的以严苛刻薄为能力,百姓生活困苦,汗水湿透了衣背。
后来,“汗流浃背”逐渐成为形容人极度疲劳、紧张或炎热时的状态,广泛应用于文学、日常语言中。
二、成语释义与用法
成语 | 汗流浃背 |
拼音 | hàn liú jiā bèi |
出处 | 《后汉书·王符传》 |
释义 | 形容因过度劳累、紧张或炎热而汗水湿透衣背 |
近义词 | 汗如雨下、汗流满面、汗珠滚滚 |
反义词 | 冷静自若、神情自若、镇定从容 |
用法 | 多用于描述人的身体状态,也可引申为心理压力大 |
例句 | 他在烈日下劳动了一整天,早已汗流浃背 |
三、延伸理解
“汗流浃背”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描写出汗的词语,它还蕴含着一种精神状态的表达。在古代,这种状态往往与劳作、战事、官场压力等密切相关;而在现代,更多地用来形容工作强度大、压力高、身体疲惫等情况。
此外,在文学作品中,这一成语也常被用来渲染人物的心理状态,增强画面感和感染力。
四、总结
“汗流浃背”源于古籍,原意是指因生活艰难、官场压迫而导致的身心疲惫。如今,它已成为一个广为流传的成语,既可用于描写身体状况,也可用于表达心理压力。通过了解其历史背景和使用方式,我们能更深入地理解汉语文化的丰富内涵。